玻璃自然降解要4000年 但回收利用卻困難重重
玻璃自然降解要4000年
羊城晚報訊 記者赫子儀攝影報道:居民丟棄的生活性玻璃,若焚燒,其體積并不變;若填埋,完全降解需4000年!因此,回收再利用是最好的處理方法。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廣州唯一的生活性垃圾處理廠,了解到目前廢玻璃回收再利用面臨成本高的困難,其中居民分類意識不強增加了回收的難度。
三道工序“變廢為寶”
11日,記者來到白云區石井街鴉崗的廣州市再生寶玻璃回收處理有限公司。走進大門,記者看到一個玻璃堆,油瓶、醬料瓶堆了一地,大部分已經開裂,它們即將進入生產線“變廢為寶”——機器對分類后的玻璃進行破碎、清洗,流水線上的工人進行三道精細分揀工序,將金屬蓋、塑料蓋、建筑玻璃等雜質徹底分離出去。經過加工后的碎玻璃產品,最終提供給玻璃瓶制造企業作為熔制玻璃制品的原料。
“白云區有5個分揀廠,先對瓶子的顏色和材料等進行分類。”再生寶玻璃回收公司總經理梁浩平說。記者了解到,生活性玻璃垃圾回收要經過三個流程:第一步,先從單位食堂、社區、回收站等地點將玻璃垃圾回收;第二步,送至玻璃分揀廠進行分類;最后一站就是處理中心,壓碎的玻璃送至玻璃廠進行回收再利用。
目前,這間公司只處理白云區的生活性玻璃垃圾,白云區每年產生生活性廢玻璃7-9萬噸,具有源頭散、總量大、危險高、收集難、降解難等特點。為了更好地做好低值廢棄物回收處理工作,白云區供銷合作聯社以廢玻璃回收處理作為試點項目,組建廣州市再生寶玻璃回收處理有限公司,完善回收方法和網絡,力爭走出一條可持續的資源循環之路。
回收利用困難重重
為什么不用石英砂直接制作玻璃,而要大費周章地進行廢玻璃回收?梁浩平說,玻璃基本屬于不可降解的材料,一般情況的處理,就是將混入玻璃的生活垃圾進行焚燒,被焚燒后的玻璃形狀雖然改變,但體積不變,以填埋的方法解決,不僅占地大,而且完全降解需要4000年,對土壤的破壞也大。
盡管玻璃回收對資源利用最有效,但是目前使用廢玻璃進行再利用的企業很少,原因在于廢玻璃回收利用困難重重。“回收太困難,而且價低成本高。”梁浩平說,廢玻璃作為玻璃原材料石英砂的替代品,價格一定低于石英砂,但人工、土地、運輸的成本越來越高,每噸廢玻璃的處理總成本為480元,由于不可能開具增值稅票給回收商,企業要承擔17%的增值稅,玻璃回收經營壓力越來越大。除此之外,市民的分類意識不強,玻璃混入廚余垃圾、其他垃圾中,給玻璃回收處置造成很大困難。
白云區城管局分類管理科科長陳孔煒介紹,今年工作的重點之一是,以宣傳為主導,加大督查指導力度,在前期做好垃圾分類的工作,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,實現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無縫對接。